第9章 皇家商人
“皇儿,这起重机和复合弓你是如何想到的?”
车辇之上,弘治皇帝看着朱厚照忍不住问道。
“父皇,其实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。滑轮的应用,早在墨经中便有记载。儿臣只是仔细研究,发现其中之规律,而后进一步运用罢了。”
朱厚照笑着说道。
“吾儿竟能如此聪慧,父皇甚感欣慰。吾儿真乃我大明之福啊。”
弘治皇帝甚是高兴,脸上带着欣慰。
“父皇,这天下能人巧匠并非儿臣一人。父皇,儿臣想恳请父皇一件事。”
朱厚照看着弘治皇帝如此高兴赶紧说道。
“皇儿请讲,今日你是有功之臣。一应要求,如若不太过分,父皇都答应你。”
弘治皇帝今日的心情显然是很高兴的,这样的心情已经是很长时间没有过了。
“父皇,儿臣想成立一家研究院,专门来研究奇淫技巧之术。这样便可制作出更多利国利民之利器。儿臣纵然聪慧,不过只靠儿臣一人,能力始终有限。所以儿臣想恳请父皇赐给儿臣一些能工巧匠。让儿臣为咱们大明制作出更多利器。还请父皇允许。”
朱厚照的话让弘治皇帝点点头。太子虽然聪慧,但是仅凭一个太子也不行。
“好,父皇答应你。你需要什么样的人,回去整理好名册。我让曾尚书给你调派。”
弘治皇帝直接应允。
“谢父皇,儿臣还有一事。儿臣想恳请父皇允许儿臣经商。”
朱厚照再次说话,此事让弘治皇帝一愣。看着朱厚照一脸认真的表情,弘治皇帝满是好奇。
“为何要经商?你可知道你是大明太子,去做一个商人可是有损皇家脸面。”
弘治皇帝略带责备的说道。士农工商,商人别看有钱,在大明却是地位最低的。现在一个堂堂的太子去经商,说出去恐怕会让人笑话。
“父皇,儿臣不觉得经商有损皇家脸面。商人逐利,这恰恰是奇淫技巧之物发展之关键。”
朱厚照的话让弘治皇帝一愣,认真的看着朱厚照,看看朱厚照能说出什么所以然来。
“比如起重机,此物可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。商人购买了此物,就可以赚取更大的利润。有利可图他们才会购买起重机。儿臣把这起重机卖出去,便能赚到更多的钱投入到新的研发当中,如此一来,这起重机才会越来越好。父皇,儿臣说的可有道理?”
朱厚照反问道,弘治皇帝点点头。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。
“父皇,如果这起重机无法卖出去。所需经费从何而来?没有经费,就无法购买材料,无法聘请工匠,无法更新换代研究出更好的东西,可是这个道理?所以儿臣觉得只有经商,才能让儿臣的想法变成实物。儿臣合法经商,不仗势欺人,不强取豪夺,不违背大明律法,又哪里损了皇家脸面?”
朱厚照一番话让弘治皇帝彻底愣在哪里。
“父皇,不仅如此,儿臣经商还能缴纳商税充盈国库。还能为更多无事可做之人提供一份可供温饱工作。父皇,以儿臣之见,儿臣经商百利而无一害。到那个时候,父皇便可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得到众多利器,父皇儿臣说的可有道理?”
朱厚照的一番话,让弘治皇帝彻底的愣在哪里。仔细思考朱厚照的话,还真如朱厚照所说,百利而无一害。
“父皇,儿臣认为。我大明要想发展,不仅仅要重视读书人,还更应该重视那些匠人和商人。父皇,儿臣纵观前朝,总结了三句话。”
朱厚照决定给弘治皇帝来点猛药。
“哦,皇儿不妨说说。”
弘治皇帝笑着说。
“儿臣觉得,一个国家。无工不强,无农不稳,无商不富。”
简单的三句话让弘治皇帝愣在哪里。
“何解?”
弘治皇帝脸上带着凝重。
“父皇,所谓工,儿臣称之为工业。也就是奇淫技巧之术。主要是指原料采集与产品加工制造的产业或工程。比如炼铁炼钢,比如弓弩的制造,都可以称之为工业。只有工业发达了,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生产力。”
“例如种田,古人最开始用木棍耕种,每日耕种数量甚少。最后有了青铜器,再往后有了铁器犁耙,每日耕种数量便大幅度提升。”
“例如炼铁,也是因为技术的更新,才让产量和质量不断的进行提升。”
朱厚照开始给弘治皇帝讲述各种例子。用实例不断的分析,这种分析让弘治皇帝第一次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,看着六岁的儿子,弘治皇帝内心此刻是波涛汹涌。
“无农不稳,这个自然好懂。只有农业发达了,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,这个国家也就稳定了。”
“无商不富,就是说商业发达了,国家才能富裕。”
朱厚照笑着说。
“皇儿,那些商人与民争利。所赚之钱都进入自己的口袋,哪里谈得上无商不富啊。”
弘治皇帝对于最后一点有些疑惑。
“父皇,这一点儿臣知道。无商不富的关键在于一点。”
朱厚照压低声音,弘治皇帝看着朱厚照的样子眼睛里带着疑惑。朱厚照看了看外面,弘治皇帝立刻脸色凝重。
“传旨下去,任何人不得靠近车碾十步之内,违者格杀勿论……”
弘治皇帝的声音响起,外面的护卫行动了起来。
“父皇,无商不富的关键在于商税。这天下最有钱的就是这些人。而我大明商税却极低,而且很难征收。再看我大明税收,大半却来自农税。那些农民本来就甚至辛苦,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温饱而已。但是我们大明的税收,却恰恰来自这些最没钱的一群人,父皇你觉得合理吗?”
朱厚照的话让弘治皇帝面带凝重。这个道理弘治皇帝哪里不知,但是这商税要想征收,谈何容易啊。
这天下财富,大半聚集那些士族土绅手里。弘治皇帝不是没想过从他们手里征税,但是每次稍微有点风头,那群文官就开始闹腾,说国家不应该与民争利什么的,根本很难动作,这也是弘治皇帝心头的一根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