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章 评审三
平地砌墙,第一步便是先挖墙基,两家对此倒也没什么差别,不过在夯实墙基之后,到了码砖之时,两家的分别便显现出来了。
王家自然没什么稀奇的,用糯米汁混合了砂浆,将青砖一层层的粘合在一起。
王家财大气粗,在这种公开场合自然是用足了糯米汁,光看着那粘稠的糯米汁水芳香四溢,就令周围一群草民开始干咽唾沫。
不过当刘家的工匠拿出那灰色的粉末,配合沙子搅拌在一起后,众人的目光纷纷便被吸引了。
“那是什么?灰灰的,跟土一般。”
“不是糯米汁?”
“你是不是瞎啊,你家糯米汁是干的?”
“看着像是烧得柴灰,不过看起来要重的多,里面掺土了?”
由于过于稀奇,周围围观的百姓也忘记之前州丞大人的余威了,一个个便又开始聒噪了,不过这次李宪没有阻止,因为他的注意力也被那水泥给吸引过去了。
当然,李宪自不必和那些草民一样没有涵养,见州丞大人看的稀奇,旁边的衙役早就取来一小盘水泥,放在了他的面前。
李宪拿手捏了捏,又凑上去闻了闻,但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,于是心思回转,便瞅了瞅一旁的赵师爷,眼波流转,便也明白了几分。
‘赵师爷依然稳坐钓鱼台,看来宋云霄应该也早就知道了,莫非这便是那宋云霄的杀手锏了。’
李宪心思活跃,便又看了看眼前的水泥。
‘这如土灰一般的东西,真能用来砌墙,而且成本要比糯米砂浆低?’
心中充满疑问,李宪便又将目光投向了那几个干活的工匠的身上,只见几人将那水泥和沙子混了,然后便加水一通搅拌,片刻之后便成了黏糊糊的东西。
“不掺土?”
评审会的几个老工匠早就坐不住了,第一眼看到那水泥后,几人便起身来到了近前,为首的那个老工匠看到没有掺粘土便有些不解。
“不掺土如何能黏住?”
几个老工匠围着刘家那几个伙计,你一言我一语的便讨论开了。
自古以来,河沙便是很好的建筑材料,河沙配上粘土再加上糯米汁混合,堪称古代的混凝土,强度一点也不差,用上个几百年,一点不成问题。
比如用到这种粘合剂的明长城,直到卢飏来的那个时代依然巍峨耸立,而且再耸立个五百年,当也不是问题。
在没有水泥的时代,这东西便是构建大型建筑的标配了,不过缺点也很明显,那便是太贵,想想便是,用吃的东西来搞建筑,那成本岂不是要飞到天上去。
不过好在这时代的草民都是搭建土坯茅草房,根本也没机会用这玩意,住青砖瓦房的一般富户用茅草泥浆也很好,因为普通的单层房屋设计,茅草泥浆也是完全够用,而住亭台楼榭的真土豪们,自然也不在乎价格。
什么阶层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,从价位上倒也分得清清楚楚。
不过这种糯米泥沙真正大批量采用的地方却不是民用住宅,而是古代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:城墙。
其实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推动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行业便是军工业,因为军工业不同于别的行业,不好好搞真的可以丧命,而且不是丧一人一家之命,往大了去,那便是丧一族一国之命。
为了保命、保家、保国,在军工上,人们往往并不是特别计较成本。
这种糯米砂浆,干燥之后,劲弩也插不入,打磨光滑后,攀爬都没地方下脚。
不就是吃食吗?命都没了,留吃的有什么用,所以本来香喷喷的糯米,便被用来糊墙了。
至于成本,敌人年年来攻城,你跟我说成本?开玩笑,什么东西的成本能比命还重?
而且古代中原民族特别喜欢筑城,稍微成点规模的县城,城墙便都五米起步,土豪一些的都是用青石打底。
这种高度且沉重的建筑,要是用普通的茅草泥浆,日晒雨淋,两三年便会留下很大的缝隙,敌人中的高手甚至徒手都能攀爬了。
所以自从糯米砂浆发明了以后,一些有防御压力比较大的城池,便都用此来砌墙了。
此时,那几个老工匠猛然见到不一样建筑材料,怀疑之情溢于言表。
看着那几个刘家的伙计熟练的将水泥砂浆均匀的涂抹在青砖之上,评审委员会的几个老工匠也有些按捺不住,纷纷实操了起来。
“这粘合度竟然比那糯米还好。”
“而且成型度也要更好,也更干净。”
一个老工匠用瓦刀掺了一些,后又倒下,眼睛则在细细观察。
一旁的刘启年则一脸鄙视的看着这几个老家伙,心道:真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。
殊不知前几日,当他初次接触这水泥时,也是如此一般,只是刘胖子选择性的遗忘了。
献宝一样,刘胖子拿过两个青砖,也用水泥砂浆粘合在了一起,然后放好,准备干透了以后,再给众人一个惊喜。
众人围观之下,几个伙计很快便砌起了两座两米长两米高的砖墙。
在效率方面,两家都也差不多,当然,刘家提前熬好了糯米汁,这个时间没有算在内。
因为这两堵墙都需要干透了才能检验,所以上午的评审随着两堵墙砌好便也结束了,等着下午稍微干一些后,才好评判强度。
对此,刘启年倒是一点也不担心,那水泥砂浆的干燥速度他可是检验过的,要比传统的糯米砂浆干燥的快得多,当然原理他不知道。
水泥的配方,卢飏还没与刘启年细说,毕竟刘启年还没有确定投资,目前两人还只是处在干完这一票就可能散伙的阶段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上午评审结束之后,赵师爷还是妥帖的派了一队兵丁看守这两堵刚刚建好的砖墙。
不过却是赵师爷多虑了,虽然这水泥颇为新奇,但此时真正的效果还没有显现,王家却也没怎么瞧得上眼。
毕竟糯米泥浆可是用了数百年了,在明朝百姓朴素的思维观念里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定比你这半道杀来的野路子强的多。
不过在王家的主宅中,王元卜在听了王家掌柜的叙述后,心里却觉得哪里有些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