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真的不熟
卫嵘没有想到晏明是这样想的,现在倒是好了,结果他是得到了,但是他应该怎么和宝芸交代啊。
他感觉头一阵一阵的疼,只能又问晏明道:“你既然喜欢璟钰公主,并且与她相谈甚欢,那你要不要问一问她的选择,说不定她也对你有情,愿意留在你的身边呢?”
晏明自嘲的笑了笑,没有回答,反问道:“若是今日是王兄因为爱就要将王嫂禁锢在身边,王兄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?难道王嫂不介意,王兄就会这样做吗?”
卫嵘难得的被噎了一下,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,道:“如果是这样,那我也不会将宝芸禁锢在身边。但是所谓的禁锢,这或许只是我们自以为是呢?”
“既然你要换位思考,不如不要与我换,而是与璟钰公主换。你换作是璟钰公主的处境,你会为了爱留下来还是会远走?”
这次换晏明一时之间说不出话了。
卫嵘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道:“我记得宝芸刚从南越回来的时候与我说过,那时候她也是为我着想所以才不想回来的。但是璟钰公主告诉她,在不在一起是两个人的事情,不应该由她一个人决定。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你们,能不能在一起,这应该由你们两个人决定。要是你们都对对方有情,却因为为了对方着想就放弃,这有些可笑。”
“不管你是决定放她走还是留她在身边,我认为你们都应该说清楚。否则这件事就一直都会是你的心事,你这辈子想到这件事都会不得开怀,一辈子很长的,你还是好好想一想吧。”
卫嵘说完就离开了,留下了晏明一个人在愣神。
到了午膳之后,宾客们就陆陆续续的进宫了。
女眷虽然有郑昭仪在应付着,但宝芸也还是要露面的。宝芸匆匆忙忙的用了午膳,便往夷光殿去了。
她到的时候,女眷到的并不多,杨氏的身影就显得非常的显眼了。
想到杨氏想要置她的孩子于死地,她就将杨氏恨到了骨子里。杨氏可以算计她,可以与她争斗,但孩子总归是无辜的,怎么能她的孩子都还在肚子里就被人这样的惦记?
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盛琅月,杨氏也脱不了干系。
想着,宝芸看向杨氏的眼神非常的犀利,快要在杨氏的身上刺出了两个血洞。
杨氏似乎是感觉到了她的目光,转过了身看向了她。
见到她来,杨氏几乎是马上笑了起来,迎了过来,福身之后说道:“齐王妃的气色可是越来越好了,想来是孩子非常的贴心了。想妾身怀峰儿的时候,头四个月的时候胆汁都快要吐出来了,后面的几个月他也是个不安分的,整夜整夜的在妾身的肚子里闹腾,将妾身折腾的是苦不堪言,更不敢提有王妃这样的好气色了。”
看杨氏的样子,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之间有多亲密呢。
宝芸也没有拂杨氏的面子,微笑着道:“可能真的是本妃好福气吧,这个孩子倒是不见怎么闹腾的。”
杨氏这时候从身边将一个与宝芸年纪相仿的女子拉了出来,笑吟吟道:“这就是峰儿的内人,好巧不巧,刚刚查出来有三个月的身孕了。”
听到杨氏的话,宝芸的眼中有了疑惑,不知道杨氏这是想要做什么。她不禁打量着这个所谓的卫峰的内人,看起来是身量娇小,可是那眉眼之中的算计掩藏不住。
想来也不是什么善茬。
她默默的在心中想着,面上却不动声色,想要看看杨氏这次想要唱什么戏。
杨氏见她不说话,脸上也没有丝毫的尴尬之色,接着说道:“妾身是想着,王妃刚有孕的时候,妾身也不能在身边照顾,现在菱儿也有了身孕,妾身就想着,不如让她在王妃的身边照顾。她虽然是有了身孕,但是最了解的孕妇也是孕妇,王妃就不要嫌弃她身份低微,就当是身边多了一个丫鬟。”
杨氏这话说的,宝芸差点就笑了出来,好不容易忍住,道:“杨夫人,并非是本妃不愿意,一来是这种事情闻所未闻,不管身份的高低,这妇人有孕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养着,哪里还能照顾别人。本妃身边的丫鬟有了身孕本妃还生怕她休息不好,时时都让人去问着。”
“二来,本妃的身边也不缺人,杨夫人若是将这位夫人送来了本妃的身边,不知道是让她照顾本妃,还是让本妃费心力照看她?”
“其三,本妃认为与杨夫人的关系不过是君臣的关系,杨夫人不必这样做的。”
宝芸的每一个字都在说着她不愿意,并且这不合规矩。也没有先例。
这下杨氏的脸就不好看了,笑容消失,却是伤心的样子:“妾身知道以前自己小心眼,没有好好对待齐王殿下,妾身是在亡夫出事之后才恍然大悟的。齐王殿下和亡夫虽然不是亲生的父子,但是感情上比很多亲生的父子都要好上许多。为了不让亡夫死不瞑目,妾身想要弥补齐王殿下。”
“妾身也知道齐王殿下现在身份高贵,妾身所做的殿下可能都不放在眼中,但是妾身还是要这样做的。以前都是妾身的错,妾身不敢祈求王爷和王妃的原谅,只求王爷和王妃给妾身一个补救的机会。”
杨氏这话说的温和,里面透出来的意思却并不和善。她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卫嵘和宝芸若是不接受她的好意,就是还在耿耿于怀,就是不想要卫捷安息,就是因为身份不一样了,所以就看不起杨氏了。
宝芸皮笑肉不笑,道:“杨夫人多想了,卫丞相和王爷的确是情同父子,但是杨夫人与王爷的感情一直都是淡淡,这一点卫丞相生前也是知道的,并且从来都没有要求杨夫人改过,现在自然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死不瞑目。杨夫人与王爷之间着实是没有什么关系,更没有什么感情,杨夫人真的不必多此一举。”